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馆藏菁华】华工歌谣篇




前言


为了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预防控制工作,有效避免因人群聚集可能带来的传染风险,最大限度地保障游客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经研究决定,江门市博物馆(陈白沙纪念馆、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、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、钓台故址)已暂停开放,开放时间另行通知。

虽然我馆当前处于闭馆中,但广大观众足不出户,依然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我们提供的文化服务。

现在,我馆将通过官微推出我馆馆藏文物介绍,与大家分享五邑华侨文化背后的故事。









江门,是中国著名侨乡,华侨人数多、分布广。江门五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,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向海外移民的历史。

十九世纪中叶,中国人口剧增,耕地减少,清初实行“海禁”“迁界”政策,五邑沿海居民深受其害。鸦片战争失败后,社会矛盾日益加剧,民间的暴动、械斗此起彼伏,五邑地区常遇到自然灾害如涝、旱、风灾等,可谓雪上加霜,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邑民为活命,固已引颈四望,急寻出路。

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,其后美加澳等地先后发现新的矿区,随着美、加两国开始修建横贯东西部的铁路。北美洲和大洋洲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庞大需求。这给正在寻找“出路”的五邑乡亲带来了希望,于是五邑乡村的青壮年男人纷纷成群结队奔往北美洲、大洋洲“淘金”和筑路逐渐成为北美华侨的主体。他们怀着致富梦,渴望能到海外淘金、打工赚钱,让家人过上好日子,让家乡有更好的建设。

虽然乡民不知海外生活如何,但在心里都有着憧憬。在那个时候的五邑地区,就流传着不少诗句、歌谣,来表达了乡民对华侨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。



部分馆藏文物展示

1929年由陈元柱编写的《台山歌谣》(馆藏)

三九

别乡井,出外洋,十年八载不思乡,

柳色毵毵陌头绿,闺中少妇恼断肠。


六一

金山客,冇一千有八百;

南洋伯,银袋包,大伯大伯;

香港仔,香港赚钱香港使。

注:大伯,谓钱包无物,拍之“伯伯”声。



八一

有女毋嫁耕田人,时时泥气鬰败人;

有女要嫁金山客,打转船头百算百。

注:鬰败人,熏败人也。


短诗和歌谣通俗易懂,基本都是在五邑地区流传,故也大都用本土方言编辑,如台山话、开平话等。在歌谣中提到的“金山”就是如今美国的三藩市,也称“旧金山“。继美国之后发现金矿的澳大利亚,华侨就称其为“新金山”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五邑人爱称这些出洋的人叫“金山客”“金山伯”。歌词也反映出了那时在五邑人眼里,“金山”是代表着财富、理想和荣耀。在外打拼的华侨们把侨汇寄回家中赡养家眷,建楼买田,投资家乡。源源不断的侨汇也为五邑地区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,这些歌谣已经很少人会唱了。如今再去看着简单的几句词,细细品味。仿佛能看见当时五邑的老幼妇孺哼唱着这些本土歌谣,眺望着远方,盼望着海外的游子挣得钱财,寄回改善生活,也盼望着他们衣锦还乡,平安归来。



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

关注江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

请回到文章顶部,点击江门市博物馆 or 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



视频 小程序 ,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